科学,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块,本文所言之“科 学”,专指自然科学,实际是指矿物学、岩石学、地质学等学 科,与社会科学无涉。
玩石、赏石要不要讲科学?这个问题很有意思。玩石,肯定 是非讲科学不可的;赏石,却不必拘泥于科学。
难道“玩石”与“赏石”有什么不同吗?回答是肯定的。玩 石是个较大的概念,凡是热衷于对奇石的寻觅、搜集、收藏、把 玩、欣赏以至交易等活动的,都可以说是在玩石;赏石则是个较 小的概念,它仅指对某一具体的奇石进行欣赏这种文化艺术活 动。
提倡科学玩石,这无疑是非常正确的。在玩石活动中,有意 无意地走到非科学、伪科学的边缘,或者宣扬封建迷信,我们是 应该善意劝止,或者棒喝一声的南京浩天鹅卵石厂提供南京雨花石。
例如,赏石报、刊、书中,常见此类言论,仅录两则:
“这座奇石摆在家里,可以驱除邪气,带来福气、瑞气,保 佑一家平安,是一件镇宅之宝。”--这样的言论,如果是在客 观描述古人或现今某些迷信人们的心态,那是可以的;但作 者是以肯定的态度来描述,并向读者推荐这种观点的,则无疑是 宣扬封建迷信了
“奇石,是采天地之灵气,集日月之精华而孕育形成的。” --奇石的形成,无非是地质、气候、水、风沙等等内因外因综 合作用的结果。天地之间只有空气和尘埃,再远一点的“天”, 连空气也没有了;“天地之灵气”是一种什么气?日,给予地球 的是光能、热能和引力;月,只能反射日光和极其微小的能量, 并具有一定的引力场。诚然,地球上绝大多数的自然现象都直接 间接、或多或少与太阳有关,奇石的形成当然也不例外;但是“日月之精华”是一种什么精华?为文说话,在一定的语境中, 采用一点艺术语言是可以的,但许多人动不动将这话挂在嘴边, 像这段话的作者,甚至将它作为奇石生成的根本原因或者奇石的 存在形式加以论述,这就有神秘主义之嫌,甚至违背科学了。报 刊有的文章,兹兹乐道地向人“介绍”(实则杜撰,或者捕风捉 影)什么“会改变质量(变重变轻)的石头”,“会随河水涨落 而涨落的石头”,等等,作者的心态是:管它是否真有其事,管 它什么科学不科学,能哗众取宠就行,反正给奇石“说好话”不 犯错。毫无疑义,玩石活动中的封建迷信,会损害赏石文化的健 康;赏石理论中非科学的臆说、妄说,会干扰赏石文化的正确方 向,每一个有责任心的赏石文化工作者以及地矿学的专家,每一 个石友,都应该旗帜鲜明地站出来反对,牢牢地守住科学这块阵 地。
如上所述,科学在玩石活动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。玩石人学 点地质学、矿物学,非常必要,可以更透彻详尽地了解各种奇石 的成因及其矿物学特性、特点,掌握鉴别方法,面对一石,心中 有数,不易受骗。面对一石,不但识其今貌,而且知其“身 世”,也多了一分乐趣。更重要的是不会轻易被某些封建迷信、 非科学、伪科学的论调所迷惑。
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。另一方面,当我们在对一块具体的奇 石(指造型石和纹图石,不包括矿物晶体,下同)进行艺术欣赏 的时候,当我们面对一石在发挥艺术想象和联想,在“想入非 非”的时候,是常常要和科学保持距离的,或者可以说,是不必 讲科学甚或不能讲科学的。
此言是否妄说,或者是故作惊人之语?完全不。
其实,在艺术领域里,许多时候,常是“不讲科学”的。比 如绘画,现实主义的西洋画就非常讲究科学。透视原理、色光变 化原理,这些都是科学,是它的金科玉律、命根子,不容违背, 违背了就犯大忌,犯大错。中国画就不同了。中国画无所谓对与 错,只有好与差。透视无所谓,色光不必拘泥。一幅画中可以有 多个焦点,天下景色尽收一屏,四时花卉同时竞芳,仙鹤可以站 在松树上,五颜六色的大千世界都可以用墨来表现,纷繁复杂的 背景都可以省略,主体后面全是空白。这些,都是不讲科学的。 如果讲科学,还有中国画吗?中国画不在乎科学,而在乎意境, 因而“写意画”成为中国画的主要类别,写意,是整个中国画的 主要特色;即使工笔画,也同样活着写意的魂灵。正因如此,才 独具一格,才能够骄傲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。其它许多艺术门 类,也有类似特点。可见,艺术,尤其是中国艺术,有时候是要 和科学保持距离的。不管奇石是否属于艺术品,赏石毕竟属于艺 术活动的范畴。既然如此,“不必讲科学”“不能讲科学”,也 就不是不好理解的了。以下略加陈述。
被引进赏石领域的自然科学,主要是地质学、岩石学、古生 物化石学等学科。这些学科,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各种岩石以及古 生物化石是如何形成的、在什么地质年代形成的,奇石各石种分 别属于什么岩类,其中含有什么矿物成分、什么元素、什么离 子,造型类奇石的形是如何形成的,图纹石的纹又是如何形成 的,等等。诚然,这些知识都是可贵的,任何一个人,掌握知识 越多越好嘛,何况赏石。但是,我们要清醒认识到,在我们的奇 石鉴赏――造型类和纹图类奇石的艺术欣赏――中,这些知识却 常常不必要。为什么这样说?
中华奇石,被海外赏石界一些人士称作“文人石”。这个称 谓是否恰当反映出中华奇石的本质特点,本文不拟评说,我们也 不必对它盲目接受,但有一点可以肯定,它是专门用作区别于所 谓的“西方科学赏石理念”而提出的,是基本能够道出中华赏石 文化的本质特点的。
“文人石”之称的提出,显然受到“文人画”这个术语的启 发。文人画是中国画派之一,创始者是唐代文人、诗画家王维, 后经苏轼、董其昌等人的实践、倡导,理论不断完善,成为区别 于宫廷画院绘画和民间绘画的一个流派。该画派力倡“士气” “逸品”,讲求笔墨情趣,脱略形似,强调神韵,对中国写意画 的意境理论和水墨技法的发展,均有重大影响。
中华赏石文化的本质特点是什么?我们从中国文人画中,的 确可以窥见它的影子。这就是,在对奇石进行欣赏的时候,重内 涵、重情趣、重神韵、重意境,跟科学关系不大。
奇石欣赏的主要任务是什么?简而言之,就是面对一块奇 石,赋予它一定的文化内涵。“赋予”,不能凭空,要有根据; 根据要有说服力。这就要找出“这一块”石头(奇石)跟其它任 何一块石头不同的特点。什么是“这一块”石头的特点?是这块 石头来自什么地质年代,如何经过地壳变迁,如何经过大自然的 风化、改造、磨砺、浸染,最后才变成眼前这个样子的……这些 科学道理吗?是石头内部具有什么矿物成分,什么离子、元素, 其晶格模式又是如何如何等等这些科学知识吗?不是!这些科学 的东西,不是“这一块”奇石所独有的,而是所有同一岩类的奇 石都具有的;甚至不是奇石所独有,而是任何同类的石头(自然 石)、岩石所共有的。因此,这些东西虽然科学,但却无法作为 赋予“这一块”奇石以一定人文内涵的根据。因此可以说,科 学,在奇石欣赏中,显得无能为力了。
那么,能够作为“赋予”之根据的,应该是什么呢?答案是 这样:对造型石来说,主要是形,具有一定程度的具象,或者虽 无具象但具有突出特点、堪可品赏的形;对纹图石来说,主要是 纹,能够构成画面、文字的纹,或者虽无画面、文字,但独具特 点或令人悦目、堪可品赏的纹;最多把它们的色、肤作为辅助依 据,也就够了,至于上述种种科学的东西,统统无关,或者非常 次要。
我这样说,绝无贬低科学的用意,我只是认为,审美、艺 术,毕竟与科学研究、科学探索不同。艺术求美,科学求真;艺 术崇尚的是独特,科学要揭示的是普遍规律;艺术主要应用形象 思维,科学主要应用逻辑思维;艺术重感觉,科学重理据;感觉 靠的始终是人的脑子,理据则常常要借助必要的科学手段才能获 得。奇石欣赏属于艺术活动的范畴。我们的石友、奇石鉴赏家, 完全不必为自己不具备必要的科学手段,无法观察到石头内部的 微观结构,体验不到奇石所谓的“科学美”而遗憾,也不要因为 面对一块石头,说不出它是来自哪个地质年代、道不出它是属于 哪个岩石家族而自愧。我们在进行奇石审美的时候,切勿被科学 束缚了手脚,更不要在科学家们的“忠告”声中战战兢兢、畏缩 不前,而应该大胆地展开审美想象、艺术想象的翅膀,在奇石为 我们提供的无涯天地里纵情高飞。
关乎此者,已故美学泰斗、奇石鉴赏家王朝闻先生在《石道 因缘》中有不少精彩的论述,仅摘两段,以资参考:
――(关于华山“千尺幢”的游玩及审美)作为缺乏地质学 知识的游人,我们仍然可以成为它的审美主体。我的担心反而 是:如果有了地质学知识,我们会不会由少见多怪变成见怪不 怪,感到审美生活平淡。
――赏石活动应该像欣赏艺术作品那样,有权发挥审美的主 观能动作用;一方面,我虽感到缺乏地质学的遗憾;一方面又觉 得,赏石之道有广阔的自由空间。赏石过程里尽可以发挥联想、 想象,利用幻觉以至有积极意义的错觉。王老的话非常耐人寻味,尤其最后句中的“错觉”。所谓错 觉,指的是赏石者不合乎科学的感觉。不合乎科学,却可以利 用,这是为什么?就因为它在赏石活动中具有积极意义!
玩石,不能不讲科学;赏石,却又不必拘泥于科学,有时还 要离科学远一点,这是否也是一种辩证法?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南京浩天鹅卵石厂的联系方式:
联系人:徐厂长
手机:13952053975
Q Q:401256908
信箱:njels@163.com (南京鹅卵石的汉语拼音开头字母,无空格)
地址:江苏省南京市雨花石村
传真:025-57607108
如果您想要现场参观雨花石生产加工流程以及考察工厂实力,请您提前与我们联系预约,以便安排接送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联系人:徐厂长
手机:13952053975
邮箱:njels@163.com
地址: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雨花石村